发布时间:2024-09-10 14:59:48 浏览:
今天,特斯拉做出最新回应表示,“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维权,并将尽所能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
按照特斯拉的说法,“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我们将对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失提供相应的弥补”。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遭受了大量“消费者和拼多多真金白银不少一分钱购车,你凭什么不卖?”的质疑,但特斯拉方面仍然在自身看起来不会遭受任何经济损失、反而会增加额外销量的前提下,宣布与拼多多“硬刚”。
对于这次事件中心的拼多多“万人团购特斯拉”活动来说,其目的和我们熟知的iPhone补贴活动、百亿补贴活动类似,无外乎都是为了在下沉市场之外抢夺天猫、京东们的蛋糕,改变消费者对拼多多一直存在的“廉价”、“低端”等负面印象。
但现在,特斯拉官方都已经明确不承认拼多多有权出售相关产品、交付和售后保障都无从谈起了,拼多多想要借助特斯拉团购活动来提振平台形象的努力明显已经不成立。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有人认为拼多多在此过程中花费极小的代价就获得了很大的营销价值,且它这种“通过补贴消费者的方式做了一个市场活动,代消费者在特斯拉网站订购其汽车”的方式“机智”地绕过了各种潜在法律风险,但这种看似合理合法实则投机取巧的方式不免会让拼多多在品牌力打造层面“偷鸡不成蚀把米”。
毕竟在这场事件当中,认为消费者占到实际便宜无可厚非、站队拼多多的人们本就是拼多多的核心用户,而它想要吸引的其他用户群体却只能从这场闹剧中看到拼多多在平台建设上的混乱、取巧与投机行为。
七月下旬,拼多多联合汽车综合服务平台宜买车上架了主打2019款特斯拉Model 3的“限时秒杀万人团购”活动,而这场明确表明“限5人”的活动从一出现开始就营销味道满满,毕竟参与的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一定是“幸运”的五人之外。
有意思的是,事后看来,这款补贴后特斯拉官方价为27万的特斯拉Model 3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的额外福利补贴。按照活动介绍,团购成功的5名消费者,将会享受到到手价25.18万元的优惠价。也就是说,拼多多和宜买车方面只给5名消费者提供每人2万元、合计10万元的额外补贴。
但这场套路满分的活动却因为特斯拉的光环和拼多多层面或有意或无意的助推而掀起一阵阵。“在拼多多上低价团购特斯拉”,这种反差感和爆炸性可比低价买入iPhone要震撼的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电商平台,拼多多想要通过主动补贴(虽然补贴额度极其有限)的方式来获取关注、提升平台形象并不是想做就做的。从常理来说,它得邀请品牌方入驻或获得品牌方授权才能进行相应的产品销售。
可作为在天猫与京东眼皮子底下的电商江湖里乱战崛起而出的“第三极”,拼多多显然特别擅长“乱拳打死老师傅”,它通过“团购”的形式在法律上似乎完美绕过了所谓的品牌授权。
逻辑很简单,拼多多并未直接表示这是一场官方或与官方合作的促销团购活动,活动执行层面也只是“拼多多发起活动,车主完全个人付款购买,然后拼多多向车主进行转帐补贴”。也就是说,买车的仍然是消费者,拼多多在此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很难”界定其直接违法违规。
当这样一种事实上“天才又低成本的爆点营销活动”碰上极为“珍惜”自身产品定价权与品牌形象的特斯拉,争议就出现了。
很快,特斯拉在官微上直接表态:“近日,我司接网友举报获悉宜买车汽车旗舰店在拼多多上推出了‘特斯拉中国-Model 3 2019款 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的万人团购活动,并宣称‘万人团价251800’。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我司特在此声明,我司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我司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消费者因上述团购活动产生任何争议或权益受损,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请广大消费者知悉”。
随后,网络上开始曝出特斯拉拒绝向拼多多团购车主交付Model 3的消息,同时还有特斯拉交付专员声称这一活动“实际上构成向我司隐瞒真实下单信息,我司此前公告已经声明拼多多的该团购活动未经授权,您应当向付款购车的商家要求交付车辆或退款”的聊天截图。
消费者的回复也很有意思,“我个人名下的车。你们也收到了钱,怎么就算欺骗?”,“少给你们一分钱了吗”。
而这段对话也将拼多多的“机智过人”之处暴露无疑:在消费者所正常熟知的团购活动中,平台方是获得品牌方的入驻或授权后,消费者在平台上直接与品牌产生购买关系的。
但这在一次特斯拉团购活动中,拼多多直接“绕过”特斯拉在平台上组织这次活动,筛选出成团的5名消费者之后,他们“自行”在特斯拉官方渠道购买产品、然后拼多多再将补贴转账给消费者。所以在发生争议之后,明面上的直接矛盾自然也就转移到了消费者与特斯拉之间,拼多多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漏洞。
于是,拼多多发了一篇“希望消费者能被善待”的回应,理直气壮地表示确系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公司独立签署订购合同,“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并积极落实车辆交付工作”,同时还嘲讽特斯拉“店大欺客”。
然后才是今天,特斯拉进一步表明立场,“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维权,并将尽所能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我们将对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失提供相应的弥补”。
从双方措辞的话术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拼多多与特斯拉争议的焦点在于,拼多多认为自己的团购活动是在既有规则之下的产物,未有违规且落实到位、造福了消费者。特斯拉强调自己官方销售渠道的独立性,认为这种有合作误导的团购行为破坏了其商业模式和品牌形象,同时也为了不变相得罪消费者而向消费者提出官方渠道购买的“相应弥补”。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方面就不能简单一点,直接认可这次团购活动呢?毕竟所谓的补贴也只是拼多多方面提供,特斯拉一分钱也没少收。
这是由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一直以来,特斯拉都在坚持其汽车销售直营模式,在特斯拉的合同条款中有这样一条“禁止转卖”条款:Tesla直接面向最终客户销售汽车,对于任何我司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转卖的订单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订单,我司有权利单方解除本协议。
从条款严谨性上来说,这一次的拼多多团购活动很难被界定为“转卖”,因为团购成功的5名消费者是在拼多多补贴下自行购买维基体育登陆、自用的,但考虑到还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这种独家解释权空间,特斯拉方面得以义正言辞地向拼多多方面进行抗争。可这种独家解释权条款又往往还有很大的待探讨空间,所以本次事件就自然而然地沦为了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仗。
当然,特斯拉的直营销售模式也曾频繁招致调价争议、是否在外部入驻电商平台的纠结,特斯拉也在今年开设了天猫旗舰店,可拼多多这种绕过品牌方进行团购的行为显然触及了特斯拉对于销售流程管控、产品定价权的敏感,这才导致了特斯拉“刚”上拼多多。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拼多多VS特斯拉的团购事件已经沦为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仗,“站队”俨然已经成为网友们热衷的事情。
支持拼多多的网友认为,拼多多此举是“商业模式创新、消费者福音、狙击特斯拉(拖累其直销销量)、鬼才营销、碰瓷典范、四两拨千斤、10万块买了个超级热点流量大礼包”,支持特斯拉的表示“拼多多Low蜜蜂做法、下三滥手段、钻法律空子维基体育、带坏风气、扰乱市场秩序、非法集资(提前占用意向团购消费者资金)、终极目的是平台垄断吸所有人血”。
而跳出不同视角的口水仗来看,这种商业行为争议本质上其实都是利益之争,消费者在其中的立场代入没有更多的意义。
举例来说,团购成功的5名消费者可能真的能在此过程中受益,但因此而松动了特斯拉的定价体系或品牌认知也有可能会损害更多特斯拉车主的利益;拼多多可能是真的为了给消费者补贴同时提升平台影响力而发起的这次活动,但这些“补贴”显然并不会平白无故的给到消费者,它在未来会从更多消费者手中赚取更多的利益。
出发点决定意识之下的站队争辩只是看个热闹,但仅从拼多多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拼多多的这场团购活动、营销事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所谓“营销鬼才”更多只是自欺欺人。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会极端地认为“黑红也是红”,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会以为拼多多在此过程中以10万元的“低廉”成本获得如此大的曝光量已然是巨大成功。
但拼多多作为目前国内第三大的电商平台,它显然不能、也不想把自己定位像是流量明星那样的红火,因为它已经过了需要靠争议流量来上位的阶段。
原本,近年来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覆盖苹果、戴森、Bose、索尼、SKII、LA MER海蓝之谜等高单价商品的举措已经开始显现出不错的效果,从排斥拼多多到“真香”、“与生活握手言和”,越来越多的高净值消费群体开始转入拼多多的怀抱,高速发展的它也到了不得不从下沉市场包围一二线城市、与天猫京东既有优势阵地正面开战的时候。
但就在消费者与品牌商一步一步按照拼多多所规划的节奏“拥抱”它的时候,拼多多却在与特斯拉的争议中,再一次让人看到了其不遵守商业规则、不按套路出牌、无法获得强势品牌认可的一面。
特斯拉说,我不要经销商,但拼多多却偏要当“二道贩子”;特斯拉表示你随意降价影响了我的价格体系,拼多多却高调宣称自己花钱补贴用户你管不着。
这种看似特斯拉有苦说不出、拼多多占尽便宜的一面对于拼多多吸引高净值用户、扭转消费者对拼多多早期廉价和低端的平台形象毫无益处,反而会加深用户对于拼多多平台固有负面印象的认知。
这等于是将那些在拼多多上买了低价iPhone高喊“真香”的用户又推出了平台,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补贴和低价,而在低价之外,你平台兜售的商品可能都不会获得官方承认、售后、维保......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能保持商品永远都比其他平台便宜吗?这又回到了除去便宜之外,拼多多相比于竞品还有什么行业壁垒这样的老生常谈话题。
从顶层设计上看,拼多多推出特斯拉团购活动的目的肯定是助推平台品牌形象、信用体系和口碑的升级,但在特斯拉的硬刚之下,拼多多却给消费者留下了“钻空子”、“碰瓷”的印象,“低端廉价”、“不遵守规则”的形象反而被坐实。
这才是说“强买”特斯拉事件让拼多多的一手好牌打烂的原因所在,在拼多多强力崛起的低单价商品领域,“其实low不low的无所谓,毕竟真金白银是省下来了”的商业逻辑无可厚非,下沉市场的活力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它想要不断切入的高单价商品领域、不断提升的平台形象中,吸引高净值用户、让高单价商品让人“放心”才是重中之重。
而即便是未来团购成功的消费者向特斯拉“维权”成功、拼多多借着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成功让特斯拉低头,拼多多又真的成功了吗?不,这只会让消费者和品牌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拼多多仍然“不靠谱”。
优质商品对于品牌力重视永远是大于销售的,它们也并不在乎那点销售。特斯拉在本次事件中的举措是对于自身品牌力和印象的持续强化,却变相突出了拼多多在这些方面的“不行”。
对于这次拼多多团购特斯拉事件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和解”,而不是特斯拉所谓的有苦说不出,因为拼多多的既有愿景就是不断与高品牌力的产品或品牌“握手言和”,而非占了便宜又嘲讽人家。
特别是在特斯拉明确表明强硬态度、拒绝交付、还可以完善后续公司规定和合同的情况下,拼多多唯一可能称得上的成功的操作就是搞定与特斯拉的官方合作来解决此事。
否则,特斯拉一方面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定价体系,无视拼多多带来的这点流量或销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转而与拼多多的竞品们进行官方合作。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宣告了拼多多在与强势品牌合作层面的失败。